更新时间:2020-08-13 14:49:45浏览次数:431+次
众所周知,有别于其他音乐类app的定位,网易云上线之初就以“音乐社交”作为切入点,凭借着众多优质评论,逐渐形成了专属的“网易云社区文化”。大家可以尽情在评论区抒发情感,因此备受青年用户们追捧。
网易云也曾基于这些金句评论,组织策划过多次线下情感营销活动和品牌跨界合作,制造了不小的声量。不过,网易云的风评成于社区氛围,也败于社区氛围。
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为了博眼球刷流量,网易云评论区的画风从真情实感的分享,逐渐转变为抑郁负能量的宣泄,充斥着大量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句子,成为“丧文化”的重灾区。
不少网友调侃,每到深夜,都要切换到“网抑”模式。使用体验的下降,最终引发了翻车事件。
随处可见的矫情语录也让网易云音乐被众多看不下去的网友戏称为“网抑云音乐/网抑云阴乐”,后来“网抑云音乐”的梗又被不缺创意的网友运用到短视频和各种段子、鬼畜视频的创作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出圈”。
“来给我整两首网抑云阴乐”“到点了,开始网抑云”... ...
眼看这阵“网抑云”的邪风愈演愈烈,快要遏制不住,这次网易云终于坐不住了。
8月3日,“网易云回应网抑云”在毫无铺垫的情况下登上了热搜榜第一。虽然一时间舆论风向骤变,但不得不说,网易云在危机公关处理的问题上,反应还是相当迅速的。官方回应的内容主要是推出的“云村评论治愈计划”。
治愈计划包括三部分:邀请心理专家、万名心理专业志愿者加入“云村治愈所”,以及万名乐评达人组成云村乐评团发起乐评征集大赛。还将升级《云村公约》治理虚假编造内容,规范乐评礼仪,为真正有需要的用户提供专业帮助;除此之外,还上线了评论区新功能“抱抱”,用户可以通过手指捏放的动作实现“给陌生人一个抱抱”的动作。
但看回应的内容,很好很暖心,很“网愈云”。大约网易云官方也是这样想的,在相关热搜话题下,大量大V号都使用了“网愈云”的说法。
只是一翻话题实时微博,却发现很多网友都不愿意为“治愈计划”买账,还吐槽起了网易云一直都在走的“温情路线”“矫情营销”。
这些网友的观点虽然与主流观点不甚相同,但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网抑云”的现象,真的与网易云音乐完全没有关系吗?
在“网抑云”诞生之前,充满情怀向和文艺性的评论区早就是网易云音乐的一大特色。甚至不仅网易云音乐,网易系产品一贯以来的产品基因,就是基于文案引发用户共鸣,撬动社交资源,从而实现产品的出圈。
2006年,正值非主流文化当行的年代。横空出世即大火的网易博客自然无可避免地变成了大型“青春疼痛文学”集中地。“倖諨丶誰簽收”“惢冷、離開伱”们在博客用一些青涩且充满悲伤的文字记录着自己正在经历且无处安放的宝贵青春。
随着互联网进入短平快的“微博时代”,博客开始慢慢走向衰落。2013年,网易果断转战在线音乐领域,推出网易云音乐,妄图在酷狗、酷我、QQ音乐等大热音乐平台中夺得一杯羹。这次,网易又成功了。
据传,丁磊以及网易云音乐的产品经理在网易云上线之初都曾思考过两个问题:音乐APP是否只能听音乐?除了听音乐,用户还需要什么?对此网易云音乐给出的答案是:让年轻用户发现音乐以及有感情羁绊的音乐社区。
哈佛大学教授托马斯·科洛波洛斯曾经在《圈层效应》中提出:由于技术赋能于社会各环节中,以往的圈层边界逐渐消失。
技术使得用户在互联网上获得信息和内容的难度越来越低,不同年龄、背景和兴趣爱好的年轻人在网络上筑起不同亚文化的高墙,互联网原住民一代尤甚。
网易云建设有感情羁绊的音乐社区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一方面,开放“歌曲评论区”,将听完歌曲发表充满情怀评论的权利交还给用户;一方面,借鉴豆瓣FM,开启“每日推荐”功能,利用不同的“听歌口味”来吸引有同样听歌风格的年轻人。另一方面,建设“云村”,强化网易云音乐的社交属性,形成一个半封闭的、较为稳定的专属社区。
于是,网易云音乐硬是凭借社交和情怀,在趋近饱和的在线音乐平台撕开了一道口子,引来了第一批用户。
尝到甜头的网易云没有停止这样的尝试,开始在社交和情怀的路线上“一路狂奔”。
经过第一批用户的初步建设,云村和网易云评论区已经初见雏形。用户自发在评论区分享和创造了一些基于歌曲内容的人生感想,相互慰藉。很自然的,这些感悟和语录被官方注意到了,于是就有了网易云著名的“地铁营销”和“微博情感营销”。
但是现如今社交网络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品牌营销容易借助情绪出圈,同样也容易被情绪所反噬。比如,网易云变“网抑云”就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
所以,无论是何种营销方式,品牌只有做到站在用户视角,从表象中归纳共性,真正触达用户内心,才能使其心甘情愿的为之买单。